前段時間,馬云的無人超市開始營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雖然因為一些原因正在整頓中,但是可以預見,無人超市將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美國亞馬遜早已有了這種無人超市。這種無人超市也利用了人工智能技術。超市的每個貨架都布滿了攝像頭等傳感器,利用機器視覺技術記住每個顧客到底都拿了哪些商品。
顧客出門時,再根據人臉識別辨認出來顧客的身份,自動到顧客預先關聯的結算方式如銀行卡上結賬。
所以,你只要走進去,拿走你想要的東西,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出去了。
而且在智能家電、智能翻譯、自動駕駛、語音識別、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醫療等領域,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被廣泛研究和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數據的大量累積。
過去二十多年來,互聯網上產生了大量的數據,而這一次人工智能的特點就在于深度學習。

有了大量的數據,人工智能就可以沒日沒夜的在這些數據中進行自我學習,在這一點上,人類是無法與機器相比的。
另一個問題是,像谷歌、亞馬遜、Facebook、IBM和微軟等這樣擁有大量數據的巨頭公司成立了人工智能聯盟。
雖然他們宣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改進人們的生活質量,幫助人類解決氣候變化、糧食、不平等、健康和教育等全球性問題。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巨頭聯盟只會加劇數據資源的進一步集中甚至封閉。
巨頭圍繞人工智能建立的平臺也缺乏足夠的透明性,一旦這些平臺的利益與公眾利益不符,在商業上也找不到可以制衡這些大平臺的第三方力量。

反之,如果我們的一項工作內容需要縝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復雜的決策,我們無法在五秒鐘之內完成,那么,這項工作就不太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總體說來,程式化的、重復性的,僅靠記憶和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來完成。
而那些最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比如,人對復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于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熏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于人自身的情感與他人互動的能力等。
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
在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因為機器代勞了一切,人類變得肥胖、懶惰,整天沉迷于游戲和娛樂之中,閉門不出。
所以,未來有可能每個人都面臨著抉擇:
到底是要做一個天天無所事事,領著政府福利,躺在家里玩游戲的人,還是努力適應新時代,學習新知識,在人工智能時代找到自己的地位和價值?

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才能像一個真正的人那樣去愛,去經歷生活,去看見這個世界的浩瀚,去實現那個獨特而短暫的生命價值?
也許,不斷的提高自己,善于利用人類的特長,善于借助機器的能力,這將是未來社會各領域人才的必備特質。
所以,我們準備著,我們期待著,一個更加智能的世界。